在古代文人的笔下,重阳节登高望远是一种传统且富有诗意的行为。而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《水调歌头·重九赏心亭登高》,正是这样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。这首词不仅描绘了重阳时节的自然景色,还寄托了作者复杂的心境和深沉的家国情怀。
首句“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”,展现出一幅开阔壮丽的画面。这里,“楚天”指的是南方广阔的天空,“清秋”点明时令,给人一种清爽明朗的感觉。“水随天去秋无际”则进一步强调了空间的辽阔,水流仿佛也带着秋天的气息向远方延伸,没有尽头。这一景象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,也是作者心境的一种外化表现——胸怀宽广却也难免孤独寂寞。
接着,“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”三句,通过描写远处山峦的姿态来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愤懑。这里的“遥岑”即远处的小山,“远目”表示极目远眺;“玉簪螺髻”是对山形的生动比喻,它们有的像女子头上的玉簪,有的似螺旋状的发髻。然而,在这美丽的景致背后,却隐藏着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未能实现的深深忧虑。
“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”三句,则将视角拉回到自身。夕阳西下,高楼之上,孤雁哀鸣,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游子的惆怅。尤其是“江南游子”这一身份标识,表明了作者虽身处江南,但内心始终牵挂着北方故土,渴望能够回到家乡或为国家效力。
下阕中,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几句尤为精彩。这里,“吴钩”是一种古代兵器,象征着力量与勇气;“拍遍栏杆”则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激愤与无奈。“无人会,登临意”则直抒胸臆,道出了自己无人理解的悲哀。作为一个有志之士,辛弃疾希望能为国效力,但却屡遭排挤,壮志难酬,这种矛盾心理跃然纸上。
最后,“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”以及“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”等句,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不愿随波逐流、贪图安逸的态度。他不愿像张翰那样因为思念家乡美味而辞官回乡,也不愿像许汜那样只顾置办产业而不关心国家大事。相反,他希望能够像刘备那样胸怀大志,有所作为。
综上所述,《水调歌头·重九赏心亭登高》通过对重阳节登高的描写,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。既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,又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;既有对理想追求的执着,又有对现实困境的叹息。整首词情景交融,语言优美,堪称千古绝唱。它不仅是一首登高怀远之作,更是辛弃疾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