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动干戈词语解释】“大动干戈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群体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了激烈、大规模的行动。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,通常暗示冲突、争斗或激烈的对抗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义:
“大动干戈”原意是指大规模地使用兵器进行战斗,后引申为形容双方发生严重的冲突或争执,甚至演变为激烈的对抗行为。
出处:
该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晋侯与秦伯战于韩原,秦获晋侯以归。……秦伯曰:‘是吾之过也,子其无以为怨。’晋侯曰:‘非敢如此也,愿与子共之。’于是大动干戈。”
用法:
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,表示对某事处理方式过于激烈或不必要。
感情色彩:
偏贬义,强调冲突的严重性和不必要的激烈程度。
二、总结与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大动干戈 |
拼音 | dà dòng gàn gē |
词义 | 原指大规模作战,现比喻为小事引发激烈冲突或争斗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冲突或对抗行为 |
感情色彩 | 贬义,表示事情处理不当或过度反应 |
近义词 | 大打出手、兵戎相见、剑拔弩张 |
反义词 | 和平解决、息事宁人、握手言和 |
使用场景 | 用于描述因小事引发的大规模争执、战争、政治斗争等 |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- 例句1:
“本来只是一点小误会,没想到他竟然大动干戈,把事情闹得不可收拾。”
- 例句2:
“公司内部的矛盾本可以私下解决,结果管理层却选择大动干戈,影响了整体士气。”
- 例句3:
“两国之间的摩擦虽小,但一方却选择大动干戈,导致局势升级。”
四、结语
“大动干戈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映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尽量采取理性、克制的态度,避免因小事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与损失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合理运用这一成语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