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永乐大典这本书写的是什么】《永乐大典》是中国古代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,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。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。
一、《永乐大典》的基本信息
项目 | 内容 |
书名 | 《永乐大典》 |
编纂时间 | 明朝永乐年间(1403年—1408年) |
主持人 | 明成祖朱棣 |
编纂者 | 解缙、姚广孝等学者 |
体例 | 类书,按韵分类,集天下图书于一册 |
字数 | 约3.7亿字(原书已大部分散佚) |
现存情况 | 原本几乎全部失传,现存仅数百页残卷 |
二、《永乐大典》的内容与特点
《永乐大典》是一部以“类”为纲、“事”为目,汇集当时各类知识的大型类书。其内容涵盖天文、地理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学、艺术、医学、农学、宗教等多个领域,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1. 内容广泛
《永乐大典》收录了从先秦到元代的各种文献资料,包括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、医术药方、工艺技术等,被誉为“古代百科全书”。
2. 按韵分类
不同于传统的目录式书籍,《永乐大典》按照汉字的音韵来组织内容,每一页都标有“某韵”,便于查阅。这种编排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。
3. 引用原始文献
《永乐大典》在编纂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原始文献,许多已经失传的古籍因此得以保存下来,对后世研究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4. 形式独特
全书采用册页装订,每册封面用黄绢包裹,内页为白纸,文字为楷书,书写工整,极具艺术价值。
三、《永乐大典》的历史地位与影响
- 文化传承:《永乐大典》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古籍资料,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。
- 学术价值: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,尤其在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领域影响深远。
- 世界影响: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,《永乐大典》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。
四、总结
《永乐大典》是一部集中国古代知识之大成的类书,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编纂,历时五年完成。它不仅内容丰富、体系完备,而且在编排方式上也颇具创新。虽然原书早已散佚,但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可磨灭,至今仍被学者们视为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宝库。
注: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历史资料整理,力求客观真实,避免AI生成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