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苦楝的词语解释】“苦楝”是一个常见的中药材名称,同时也指一种植物。在中医和植物学中,“苦楝”具有多种含义和用途。以下是对“苦楝”一词的详细解释,结合其药用价值、植物特性及常见用法等内容进行总结。
一、词语解释
1. 植物学角度:
“苦楝”是楝科植物的一种,学名为 Melia toosendan,又称“楝树”或“苦楝树”。它是一种落叶乔木,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。其果实、树皮、根等部位均可入药。
2. 中医角度:
在中医药中,“苦楝”常用于驱虫、清热解毒、杀虫止痒等功效。其味苦、性寒,归肝、胃经,常用于治疗蛔虫病、蛲虫病、皮肤瘙痒等症状。
3. 药材来源:
- 苦楝皮:取自苦楝树的树皮,具有驱虫、杀虫作用。
- 苦楝子:即苦楝的果实,也称“楝实”,有清热解毒、行气止痛之效。
二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名称 | 苦楝 |
学名 | Melia toosendan(楝科植物) |
别名 | 楝树、苦楝树、楝实、苦楝皮 |
性味 | 苦、寒 |
归经 | 肝、胃经 |
功效 | 驱虫、杀虫、清热解毒、止痒、行气止痛 |
常用药材 | 苦楝皮、苦楝子 |
用途 | 治疗蛔虫病、蛲虫病、皮肤瘙痒、湿疹等 |
注意事项 | 本品有毒,不可过量使用;孕妇慎用 |
生长环境 | 多见于中国南方地区,喜温暖湿润气候 |
三、小结
“苦楝”作为中药名称和植物名称,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生态意义。其成分复杂,具有一定的毒性,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。同时,因其独特的气味和外观,在民间也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苦楝”的现代研究或临床应用,可参考相关中医药文献或植物学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