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一必修一语文拿来主义是什么】在高中语文教材中,“拿来主义”是一个重要的概念,出自鲁迅先生的杂文《拿来主义》。这篇文章是鲁迅在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,旨在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,提倡以理性、批判的方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,反对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。
本文将对“高一必修一语文拿来主义是什么”这一问题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核心内容。
一、
“拿来主义”是鲁迅提出的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。他主张在面对外来文化时,不应采取“闭关主义”(即完全拒绝外来文化)或“送去主义”(即一味地输出本国文化),而应采取一种积极、主动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。
鲁迅认为,真正的“拿来主义”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:
1. 主动选择:不是盲目接受,而是有辨别地挑选有用的部分。
2. 批判继承:对文化中的糟粕要加以摒弃,对精华要加以吸收。
3. 为我所用:把外来文化为我所用,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。
4. 开放包容: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,开放心态,吸收外来文明成果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文章出处 | 鲁迅《拿来主义》 |
写作时间 | 1934年 |
主旨 | 批判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,倡导理性吸收外来文化 |
核心观点 | “拿来主义”是主动、批判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 |
对比概念 | 1. 闭关主义:拒绝外来文化 2. 去送主义:一味输出本国文化 3. 全盘西化: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|
举例说明 | 如“大宅子”比喻外来文化,有人“徘徊不敢走进门”,有人“当众摔破”,有人“放火烧掉”,都不可取 |
现实意义 | 强调文化自信与开放并重,鼓励在借鉴中创新,推动文化发展 |
三、结语
“拿来主义”不仅是鲁迅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,也对今天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既要避免盲目排斥,也要警惕盲目崇拜。只有在批判中吸收,在吸收中创新,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繁荣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