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出处及原文翻译】一、
“翅低白雁飞仍重,舌涩黄鹂语未成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咏怀古迹五首》其三。这两句诗描绘了白雁飞行时翅膀低垂、显得沉重,黄鹂虽欲鸣叫却因言语不畅而未能发声。诗句借物抒情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与无奈。
本篇文章将从出处、作者背景、诗句含义、原文翻译等方面进行梳理,并通过表格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诗句的内涵与艺术价值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 | 翅低白雁飞仍重,舌涩黄鹂语未成 |
出处 | 唐代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三》 |
作者 | 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,被誉为“诗圣”。 |
创作背景 | 此诗为杜甫在夔州(今重庆奉节)所作,借古迹抒发个人感慨,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遭遇的感伤。 |
诗句释义 | 白雁飞行时翅膀低垂,显得沉重;黄鹂虽想鸣叫,却因语言不清而未能发出声音。 |
象征意义 | 白雁象征艰难前行,黄鹂象征心有志却难以言表。整体表达诗人内心压抑、不得志的情绪。 |
原文翻译 | 白雁的翅膀低垂,飞行依然沉重;黄鹂的喉咙干涩,话语尚未能说出。 |
艺术特色 | 借物抒情,意象鲜明,语言凝练,情感深沉。 |
三、结语
“翅低白雁飞仍重,舌涩黄鹂语未成”虽寥寥八字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。杜甫以自然景物为载体,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困境的深刻体悟。这不仅是一首写景诗,更是一首抒情诗,体现了杜甫诗歌中“沉郁顿挫”的风格特点。
通过本文的整理与分析,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诗句的内涵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