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目不忘出处于哪里】“过目不忘”是一个常用于形容记忆力极强的成语,表示一个人看过的东西能够牢牢记住,不需要反复复习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也在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中有所体现。那么,“过目不忘”到底出自哪里?它的来源和演变又是什么?
下面我们将通过和表格的形式,来详细解析“过目不忘”的出处与相关背景。
一、
“过目不忘”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,但其明确的出处多见于后世的文言典籍。其中,《晋书·王导传》中提到:“导性宽厚,有雅量,好学不倦,每览古事,未尝遗忘。”虽然没有直接出现“过目不忘”,但体现了类似的意思。
更明确的出处则出现在《宋史·赵普传》中,提到赵普“少习吏事,寡学术,及为相,太祖劝之读书。普遂手不释卷,每归私第,阖户启箧取书,读之竟日。及次日临政,处决如流。士大夫多称其‘过目不忘’。”这说明“过目不忘”作为成语,在宋代已经较为流行。
此外,明代小说《儒林外史》和清代笔记中也多次使用这一成语,进一步推动了它的传播和普及。
总的来说,“过目不忘”虽无确切的单一出处,但其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宋代,并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过目不忘 |
含义 | 形容记忆力极强,看过的东西能牢牢记住 |
最早出处 | 《宋史·赵普传》(提及“过目不忘”) |
文献背景 | 宋代以后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|
相关人物 | 赵普(《宋史》记载)、王导(《晋书》中体现类似意思) |
演变过程 | 从早期文言表达逐渐演变为现代常用成语 |
使用范围 | 日常口语、文学作品、历史记载等 |
延伸意义 | 不仅指记忆力强,也常用来形容人聪慧、学习能力强 |
三、结语
“过目不忘”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,其历史渊源深厚,虽然无法确定一个单一的出处,但从宋代文献开始便已广泛应用。它不仅是对记忆力的一种赞美,也反映了古人对学习和智慧的重视。今天,我们仍然在各种场合使用这一成语,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是对其内涵的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