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岂是池中物原文】“岂是池中物”是一句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的典故,原句为:“龙虎之姿,天授也;岂是池中物?”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同寻常、志向远大,不是普通人所能比拟的。后来,“岂是池中物”被广泛引用,成为形容有才华、有抱负之人,不满足于现状,终将有所作为的象征。
“岂是池中物”源自古代典籍,原意是指龙虎般的人物,绝非凡人,不会久居于池中。后世多用此句形容有才之人,虽暂时隐忍,但终将显露锋芒,成就一番事业。这句话在文学、历史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,常用于激励他人或自我勉励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 |
原文 | “龙虎之姿,天授也;岂是池中物?” |
含义 | 形容非凡人物,非池中之物,终将有所作为 |
用法 | 多用于赞美或激励他人,表达对人才的欣赏 |
现代引申义 | 表示有才华、有抱负的人不会甘于平庸 |
文化影响 | 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影视、演讲等场合,具有励志意义 |
相关成语 | 非池中物、龙腾虎跃、志在四方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,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岂是池中物”的来源、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价值。这一句子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,也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