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特大暴雨24小时内降雨量大于多少毫米】在气象学中,暴雨的等级划分是衡量降水强度的重要依据。其中,“特大暴雨”作为最高等级的暴雨类型,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突发性。那么,特大暴雨24小时内降雨量究竟大于多少毫米?以下将从定义、标准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特大暴雨的定义与标准
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》,暴雨按照24小时内的累计降雨量分为四个等级:
| 暴雨等级 | 24小时降雨量(毫米) |
| 一般暴雨 | 25~49.9 |
| 大暴雨 | 50~99.9 |
| 暴雨 | 100~249.9 |
| 特大暴雨 | ≥250 |
由此可见,特大暴雨是指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50毫米的极端天气现象。这一级别的暴雨通常伴随强风、雷电等天气变化,极易引发山洪、泥石流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。
二、特大暴雨的特点与影响
1. 降水量巨大:短时间内集中降雨,地面无法及时排水。
2. 持续时间短但强度高:可能仅持续几小时,但单位时间内降水量极大。
3. 危害性强:易造成交通瘫痪、房屋倒塌、农田被淹等严重后果。
4. 区域差异明显:山区、丘陵地带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;平原地区则更易出现城市内涝。
三、典型案例分析
- 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:7月20日,郑州24小时降雨量达617毫米,远超“特大暴雨”标准,导致城市大面积积水、地铁停运、人员伤亡。
- 2018年广东台风“山竹”:虽然主要为台风降雨,但部分地区24小时降雨量超过300毫米,属于特大暴雨级别,造成重大损失。
四、应对措施建议
1. 加强监测预警:利用气象雷达、卫星云图等手段提前预判暴雨趋势。
2. 完善排水系统:城市应建设高效排水设施,避免内涝。
3. 公众防范意识提升:避免在低洼地带停留,减少外出。
4. 应急救援准备: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应急预案,确保快速响应。
五、总结
特大暴雨是指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50毫米的极端天气事件。这类暴雨具有突发性强、破坏力大等特点,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因此,科学预警、合理规划、有效应对是减轻其影响的关键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特大暴雨定义 | 24小时内降雨量≥250毫米 |
| 常见影响 | 山洪、内涝、交通瘫痪等 |
| 应对措施 | 加强监测、完善排水、提高意识 |
| 典型案例 | 河南郑州(2021)、广东台风“山竹” |


